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以林分优势木(含亚优势木)的平均高与平均年龄相关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siteindex)(詹昭宁)以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用标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表示,并对利用0.06公顷标准地林分中最高3株树作为指数木等编表技术和理论做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立地指数和地位指数区别
立地指数和地位指数区别。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地位指数名词解释:以林分优势木(含亚优势木)的平均高与平均年龄相关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用标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表示。
地位指数是什么
(siteindex)
(詹昭宁)
以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用标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表示。常在地位指数表中查定。采用地位指数表示地位质量的高低较地位级直观,同时优势木平均高受营林措施和密度的影响小,比较稳定。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采用这种评定立地质量的定量指标。中国70年代后期编制了油松、杉木、落叶松等树种的地位指数表,并对利用0.06公顷标准地林分中最高3株树作为指数木等编表技术和理论做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
根据实测的优势木平均高和年龄的关系,分析确定出树高生长曲线式,计算出各龄阶树高,绘制在坐标纸上即成导向曲线。在确定的标准年龄上整化为整米数,然后再导算出各龄阶的相应树高。根据实测树高点在坐标纸上分布的上下限,确定立地指数级个数及级幅,并绘制出地位指数曲线图。在曲线上标出标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即地位指数。根据各曲线计算值列表,即地位指数表(见表)。地位指数的特点是:不论林分是否达到或超过标准年龄,都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树高比较它们的生产力。编制地位指数表的主要环节包括:①确定标准年龄:标准年龄通常用林分达到生长旺盛期以后,高生长逐步趋向稳定的年龄。又称指数年龄、基准年龄。以10年为单位取整数,多为20、30、50、100年。中国对油松定为30年,对杉木定为20年。同一树种规定统一的标准年龄,有利于在同一水平上比较林地的生产力。②确定地位指数级距:在标准年龄上将树高按2~4米分级。③确定选测优势木的株数:要求用最少量优势木达到指示林地生产力的目的。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推荐每100平方米林地面积测定1株优势木树高。中国1979年研究并推荐在600平方米的标准地上选测林分3株最高树树高的平均值作优势木平均高。
地位指数表应用
地位指数表是编制同龄林(特别是人工林)收获表的基础。由于它直接用树高绝对值表示,不是等级的相对概念,这就避免了不同地区的相同树种,因划分等级标准不同而难于比较的缺点。目前,地位指数在集约经营的人工同龄纯林中已广泛应用,但还缺少在异龄林中应用的经验。
研究前景
70年代出现了地位指数数量化得分表,用于评定宜林地的生产潜力。做法是将林地各个环境因子划分类目实行数量化,并和地位指数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将宜林地环境因子的类目代入多元回归方程中,求得地位指数得分值。得分表用于预估宜林地种植某一树种达到标准年龄时优势木树高值,而通过树高可进一步预测木材收获量。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中的数量化理论应用于利用有林地去推测宜林地生产力潜力的工作,为确定最适宜的树种造林提供了依据。
中国杉木统一地位指数表
参考书目
詹昭宁编著:《森林生产力的评定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H.H.斯瓦洛夫著,李海文等译:《林分生产力数学模型和森林利用理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Н.Н.Свалов,Мобе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извобимельносмибревосмоевимеориялесопользования,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Лесная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Москва,1979.地位指数表
见地位指数。
判定地位级的方法是
判定地位级的方法是比较林木高度。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根据单位面积上的材积或材积生长量高低划分若干地位级的方法,虽然直观,但由于材积和材积生长量除受树种、年龄、地位质量影响外,还受林分密度影响而表现不稳定。
与地位级法相比,地位指数法有哪些优势
优势是不论林分是否达到或超过标准年龄,都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树高比较它们的生产力。
根据实测的优势木平均高和年龄的关系,分析确定出树高生长曲线式,计算出各龄阶树高,绘制在坐标纸上即成导向曲线。在确定的标准年龄上整化为整米数,然后再导算出各龄阶的相应树高。根据实测树高点在坐标纸上分布的上下限,确定立地指数级个数及级幅,并绘制出地位指数曲线图。在曲线上标出标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即地位指数。
地位级是什么
(siteclasses)
(詹昭宁)
以林分平均高和平均年龄的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属评价立地质量的定量指标。常在地位级表中查定。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间伐量和主伐量预测、森林收获量模型建立、收获表编制、经营类型组织等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简史
划分林地生产力等级的工作,19世纪起源于德国。早期曾先后用土壤、环境因子或指示植物划分地位级。但这些生态分类方法只是定性描述,得不出定量指标。为克服这一缺点,20世纪10年代后又发展为用林木本身生长因子如材积、材积生长量、树高划分地位级。根据单位面积上的材积或材积生长量高低划分若干地位级的方法,虽然直观,但由于材积和材积生长量除受树种、年龄、地位质量影响外,还受林分密度影响而表现不稳定。同时测算材积和材积生长量的工作复杂,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后来研究表明,树高生长对地力的反应比较灵敏,且用树高划分地位级和用材积划分地位级的结果一致,从而简化了测算工作。中国对地位级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只局限于科研、教学中使用,50年代以后才由森林调查部门陆续编制出各主要林区主要树种的地位级表在森林经理工作中应用。
地位级表的种类和编制
地位级表一般分通用地位级表和地方地位级表两类。通用地位级表是按林分起源编制的,使用时不分地区和树种。地方地位级表是按地区、树种或树种组编制的,是中国常用的地位级表(见表)。
划分地位等级以树高生长曲线为基础。在坐标上,以林分平均年龄为横坐标、以林分平均高为纵坐标编成各等级的树高生长曲线即地位级曲线。从曲线上查各年龄阶段的各树高值编成表,即地位级表。一般为5级,用罗马数字标定。Ⅰ级——最好;Ⅱ级——好;Ⅲ级——中等;Ⅳ级——差;Ⅴ——极差。
地位级表的应用
对同龄纯林根据林分平均年龄和林分平均高查表,得到相应的地位级。对混交林、异龄林或复层林则分别依据优势树种、主要世代的林木或主林层林木的平均年龄和平均树高查定地位级。用地位级划分林地生产力,要求地位级曲线与要查定树种的树高生长曲线趋向一致,否则会出现同一立地的同一树种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等级的结果。同时应注意以林分平均高和平均年龄的关系划分生产力等级所存在的缺陷。即林分实施下层疏伐作业伐去被压的小径树木后,由于林分平均直径比疏伐前增大,从而立即使林分平均树高增长,出现所谓的非生长性增长,人为地提高了生产力等级。
小兴安岭红松地位级表
地位级表
见地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