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土地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普遍的神之一,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还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凡有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现代祭祀土地神,多属于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据说伏羲女娲制定人伦夫妻大纲。
地姓的介绍
地姓,地也作墬、埅、埊、坔,读音作dì(ㄉㄧˋ),得姓始祖:伏羲氏、邾文公(曹籧篨)。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有复姓城地氏简称地氏者,名列第一千八百九十三位,以邹城为郡望。今地氏族人大多分布在山东省的济宁市一带地区。
天、地、君、亲、师、位。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只有“天、地、君、亲、师”,没有“天、地、君、亲、师、位”。
天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的交替,大地上的万物又怎能生长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国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国家之存亡”。这足以说明古人概念中的“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地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在易经中,乾主要是说天,有天父的含义;坤则主要说地,有地母的含义。在我们的实际感觉中,天就象一位严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却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一丝回报。因此,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达对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还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国大陆,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凡有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现代祭祀土地神,多属于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
君
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引导至人类文明时代,发明了各种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质量,奠定了人伦大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伏羲女娲制定人伦夫妻大纲,成为人伦之祖;炎帝尝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种毒,神而化之,从而发明了中草药,直到今天人们都在使用;黄帝所著的真宗修身养性之道,发明的医理和针灸流传世界使用到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正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周文王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礼,国与国交,大礼三百,人与人交,威仪三千,成为社会稳步发展的保障”,现代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着国家之间的交往。
亲
进入人伦者为亲,旁系的不说,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划分,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有礼遇。在这里不说血亲,只说朋友。朋友虽不是血亲,但胜似血亲。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层次的,有刎颈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神交、至交等等,还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朋友讲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亲,如同男女相爱,爱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说,对朋友要讲仁义,要相互宽容、谅解、忠信、尊重。还有诤友,是说还要相互批评帮助。古人的论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学习。
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教育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以至于《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正说明中国传统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传承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播。
师
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然而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比如人们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给人们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这些道理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姓氏有地姓的吗
中国姓氏中有姓成的。
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成姓起源有八个说法:成姓来自封地郕,以国名为姓氏;成姓来自容成氏后裔;成姓来自成虎的后代;成姓来自宋成公的后裔;成姓来自郤犨的封地;成姓来自匈奴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氏族人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氏族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氏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
如范阳人(今北京)成景儁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氏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氏人家。
宋、元之际,成氏族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成氏族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
如今,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
1、公
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2、成遵
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3、成无己
中国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成庄)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
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4、成连
春秋时代著名琴师,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们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随成连学琴3年而成为天下妙手。
5、成得臣
字子玉,他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名将,官拜令尹(相当于宰相),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闻其名而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可惜他后来因战败而拔佩剑自刎。成氏族人的另一名武将是成丹,他是汉朝的著名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受封为襄邑王。
中国的姓氏,在地域上有什么样的特征吗
从中可以窥探中国的社会发展演变。每一个姓氏的来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厉害了吧,我泱泱大国。在战争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大融合,以原始图腾为信仰的姓氏,发生了改变。一些姓氏,并入了另一种姓氏。历史上,最多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唐朝的赏赐姓氏,致使李姓大增。
李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西北河西走廊,另外在西南云贵走廊也有集中聚落。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0.8%、四川10.1%、山东8.3%,河北6.7%、广东5.8%、湖南5.6%、湖北4.9%,东北三省的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套用个比较主观也比较迷信的说法,都是风水在作用,不同的姓氏在不同的地区可以生龙活虎,但在其他地方却静若处子,就像每个姓氏至少有一个地望或郡望一样。
如果小范围内,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乡镇,多为同一个姓氏,这种情况,大多是宗族发展的结果。而如果将范围继续扩大,在一个地级市、一个乃至数个省出现大规模相同的姓氏,除了统计意义以外,还会夹杂不少历史故事,如福建等地的陈氏,其中包括开漳圣王陈元光等移民传说故事。有的迁来晚一点可能人口就少一点。六靖镇镇南村长塘组就有谢、葛、余、仇、陈几个姓氏,有的姓氏原来这里是没有的,后来由于跟着母亲。改嫁到这里没有改姓,所以就继续保留了原来的姓氏。
地姓的姓氏字源
古人对“地”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地字原先被解释为木之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地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地意思,因而就有墬、埅、埊、坔等与山、水、土、邑等有关的诸多地字。在史籍《左传·隐公八年》中就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为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