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炁,坎炁简介

涂蔚生曰∶丹田在脐下二寸、...《性命要旨》:[修养宜行外功第一合行外功诀歌]十二段锦第十二图149a12.bmp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卷第三]治肝风筋脉抽掣疼痛诸方术(三分)麻黄(三分去根节)侧子(三分炮裂去皮脐)丹参(三分)当归防风(二分上为散,3、行炁[xíngqì]即行气”4、真炁[zhēnqì]天地之精气,炁[qì]‘炁’是指人体内的炁,人吸收五谷精微之气。

坎炁丹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坎炁丹的用法用量6摘录附:1古籍中的坎炁丹1拼音

kǎnqìdān

坎炁,坎炁简介

2处方

坎炁24两(男者良),人乳粉2两4钱,熟地8两(砂仁1两5钱,陈煮酒8两制,久晒者良),人参2两,枸杞子4两。

3制法

上法制,烘燥,入磨为末,用酒酿4两,白蜜4两同炼为丸。

4功能主治

少阴男人,耳薄鼻尖,毛悴精寒,难以种子。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疾。

5坎炁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清米饮汤送下。

6摘录

《古方选注》卷下

古籍中的坎炁丹《推拿抉微》:[第二集·推拿法]搓脐法

∶以左大指按儿脐下丹田不动,以右大指在儿脐周遭搓之。治水泻、膨胀脐风等症。涂蔚生曰∶丹田在脐下二寸、...

《性命要旨》:补遗篇一

知真汞。则知末后炼形一著。女子知真铅。则知末后还丹一著。***所谓后行长也。于人年老精神衰败。又无阳...

《寿世传真》:[修养宜行外功第一合行外功诀歌]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149a12.bmp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治肝风筋脉抽掣疼痛诸方

术(三分)麻黄(三分去根节)侧子(三分炮裂去皮脐)丹参(三分)当归防风(二分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

《普济方》:[卷九十五诸风门]风曳(附论)

炁的读音和含义是什么

读:【qì】。

一、炁的释义:

同“气”。如“坎炁”(kǎnqì),中药上指干燥的脐带。

二、炁的笔顺:

相关组词:

1、坎炁[kǎnqì]

中药上指干燥的脐带,用来治肾虚气喘等。

2、贵炁[guìqì]

灵异之气。炁,同“气”。

3、行炁[xíngqì]

即行气。

4、真炁[zhēnqì]

天地之精气。

5、生炁[shēngqì]

道教认为,从半夜至次日中午之气为“生炁”。区别于从日中至半夜之“死炁”。炁,同“气”。

炁是什么

炁[qì]

‘炁’是指人体内的炁,人吸收五谷精微之气;炁功和中医书中用的‘气’字,含意很广:是指人体外所有的气,虽然呼吸时吸入大量的气,但是,吸入的这个‘气’,必须混合大脑和鼻腔中的这个‘炁’,这个‘气’对人体才起作用,人在呼吸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个‘炁’,而这个气为五谷之精微。这个“炁”是精液化成的炁和细胞代谢生成的信息炁。

坎炁,坎炁简介

音同“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炁”乃先天之炁,“气”乃后天之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

道教中有“一炁化三清”之说。

风水上,“炁”是一种意识流,是“场”的一种状态。虽然中医、风水著作中常写作“气”,但实际上应是“炁”的概念。

养生上,“炁”是一种疗愈能量,存在于宇宙万物间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在气功,吐纳,导引术,及禅坐之中,所讲究的气及是这炁的能量流,从动作与意识的相互配而下,对人体达到疗愈而提高健康。

苏北剑科学体系已经详明地解释了“炁”的本质,就是万有引力与空间能灵子结合的四维信息、四维的球状压缩进化的五维高能场、四维或五维与电磁结合的六维、五维与热基胶子结合的七维等高维信息轻物质。基本物质成分与对撞见世界科学院发布的《苏北剑基本物质表》

“炁”怎么读

读音:[qì]

炁,qì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汉字释义

字音炁,读音:qì。

字形

部首:灬部外笔画:4总笔画:8,五笔86:AQOU五笔98:AQOU仓颉:MUF,笔顺编号:15354444四角号码:10331Unicode:CJK统一汉字U+7081

详细字义

《康熙字典》记载

《巳集中》《火字部》炁

《广韵》去旣切《集韵》丘旣切。同气。详气部气字注。《关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万物。[1]

《老子道德经序诀》:五藏生五炁[2]。

炁的释义

1.“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在东汉时传来的印度佛教,经魏晋和南北朝而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为了能让中国人理解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附会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因此佛徒们也都大讲元气。如魏晋时的安世高、东晋时的道安、唐代的宗密等佛教大师都说过元气生万物,但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空”,是“心”,强调“心生万法”,“万法皆空”,元气只能处于“空”和“心”之下。因此,佛教是半截元气论者,元气概念只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儒道二家所信奉的元气生成论,在唐代受到佛教越来越严峻而且深刻的挑战和冲击,但这个理论和信念,并未被佛教的阵阵浪潮所湮没。相反,她不但在唐代受到道家的维护和阐扬,入宋后更成为理学冲决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使佛教在宋代以降的思想界再无立足的尊严,佛教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

各行术语

1、同“气”〖同“气”〗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2、在中医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的表达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

坎炁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连结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物·脐带4中药·脐带4.1拼音名4.2英文名4.3脐带的别名4.4脐带的处方用名4.5出处4.6脐带的来源4.7脐带的生药性状4.8脐带的炮制4.8.1脐带的炮制方法4.8.1.1脐带4.8.1.2砂炒脐带4.8.2成品性状4.8.3炮制作用4.8.4贮存方法4.9脐带的性味归经4.10脐带的功效与主治4.11脐带的化学成分4.12脐带的药理作用4.13脐带的用法用量4.14脐带使用禁忌4.15脐带组方精选4.15.1治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候4.15.2治三阴久疟4.16古人论述5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坎炁的方剂2用到中药坎炁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坎炁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脐带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脐带已经自动替换为坎炁,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1拼音

kǎnqì

2概述

坎炁:1.连结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物;2.中药名。

3连结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物·坎炁

坎炁(umbilicalcord[1])又名脐、肚带、脐肠、命蒂[2]。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六。是指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结构,状如绳索,长约50厘米,为胎儿输送血液并传递代谢产物[1]。即连结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物[2]。长约50厘米[2]。具有供给胎儿血液和营养物质代谢,保持胎儿在官腔内的一定活动等作用[2]。

坎炁的形状如绳索。足月妊娠胎儿的坎炁长约50厘米,有利于胚体在羊膜腔中自由活动。坎炁表面光滑,包有一层羊膜,内含胶样结缔组织,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在近脐端的坎炁内有时可看到尿囊残迹。脐动脉将胎儿体内含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到胎盘进行物质交换;脐静脉则将胎盘的新鲜血液送至胎儿体内,供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因此,坎炁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交换的通道。分娩时要将胎儿的坎炁从基部剪断,经消毒处理后妥善包扎,以防感染和出血。

4中药·坎炁

坎炁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人科初生健康婴儿的坎炁umbilicalcord。呈细长条状,长10~15cm,直径约0.5cm,淡黄色或黑棕色,半透明,对光袖之,内有2根动脉管和1根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

坎炁,坎炁简介

坎炁味甘、咸,性温[2]。归心、肺、肝、肾经[3]。具有益肾,纳气,益气血敛汗的[2]。治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盗汗[2]。坎炁质地坚韧,有腥气[3]。砂炒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并能矫臭,以利服用[3]。砂炒坎炁用于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等症[3]。

4.1拼音名

QíDài

4.2英文名

omphalo;bellyband,umbilicalcord(《中华本草》)

4.3坎炁的别名

脐带(《全国中草药汇编》)

坎气(《本草从新》)

4.4坎炁的处方用名

坎炁、脐带、炒坎炁[3]。

4.5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4.6坎炁的来源

《中药炮制学》:坎炁为初生婴儿的干燥坎炁[3]。

《全国中草药汇编》:坎炁为健康人的婴儿坎炁。

《中药大辞典》:坎炁为初生婴儿的坎炁。

《中华本草》:坎炁为人科初生健康婴儿的坎炁umbilicalcord。

《中医大辞典》:坎炁为初生婴儿的坎炁[2]。

4.7坎炁的生药性状

《中药大辞典》:干燥的坎炁,呈细长条状,淡黄或黑棕色,长10~15厘米,内有2个动脉管和一个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拆断。气微腥。

《中华本草》:坎炁呈细长条状,长10~15cm,直径约0.5cm,淡黄色或黑棕色,半透明,对光袖之,内有2根动脉管和1根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

4.8坎炁的炮制

明代有瓦上炙焦法(《先醒斋广笔记》)[3]。

清代有制炭法(《握灵本草》)、煅法(《本经逢原》)等[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等[3]。

4.8.1坎炁的炮制方法4.8.1.1坎炁

取干净坎炁,洗净,用湿纸包裹,置火中,煨软,或用文火烘软,切片或段,干燥[3]。

4.8.1.2砂炒坎炁

净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坎炁片或段拌炒,至发泡、质酥时取出,筛去砂,放凉,碾为细粉[3]。

4.8.2成品性状

坎炁呈片或段状,淡黄色或浅棕色,切面有三个小孔,质坚韧,气微腥[3]。坎炁粉为淡黄色或浅棕色细粉[3]。

4.8.3炮制作用

坎炁质地坚韧,有腥气[3]。

砂炒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并能矫臭,以利服用[3]。用于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等症[3]。如治气血不足,毛悴精寒不育的脐带丹(《古方选注》)[3]。

4.8.4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3]。防蛀[3]。

4.9坎炁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坎炁味甘、咸,性温[3]。归心、肺、肝、肾经[3]。

《中医大辞典》:坎炁味甘、咸,性温[2]。入肝、肾、肺经[2]。

《中药大辞典》:甘咸,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咸,温。

《中华本草》:味甘、咸、性温;入心、肺、肾经。

《本草汇言》:"甘咸,气温,无毒。"

坎炁,坎炁简介

《医林纂要》:"甘苦咸,温。"

《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4.10坎炁的功效与主治

《中医大辞典》:坎炁具有益肾,纳气,益气血敛汗的[2]。治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盗汗[2]。

《中药大辞典》:坎炁具有益肾,纳气的功效,治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

《中华本草》:坎炁具有益肾、纳气的功效。主肾虚喘咳、虚劳赢弱、气血不足、盗汗久疟。

《全国中草药汇编》:坎炁具有纳肾气,定喘咳,敛汗止疟的功效。主治虚劳,胎毒,脐疮等症。

《中药炮制学》:砂炒坎炁用于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等症[3]。如治气血不足,毛悴精寒不育的脐带丹(《古方选注》)[3]。

《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本草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4.11坎炁的化学成分

坎炁含有硫酸软骨素(一种酸性粘多糖),还含糖元和脂质[2]。

4.12坎炁的药理作用

《中医大辞典》:坎炁提取物有坎炁激素(雌性激素)样作用,此外,能兴奋兔肠管及子宫[2]。

《中药大辞典》:坎炁激素对雌性幼小鼠有促进发惰期的作用,使子宫、卵巢肥大,子宫粘膜肥大增殖;对去势小鼠也有此作用。对幼小、去势或摘除脑下垂体前叶的家兔静脉注射坎炁激素,可使内生殖器组织肥大和增殖,故认为有性激素样作用。本品对蛙、小鼠及家兔有麻痹作用。特别对兔,用大剂量时能迅速降低血压,产生痉挛,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对蛙后肢、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蛙心及蛙骨胳肌有麻痹作用,对兔肠管及子宫则为兴奋作用。

坎炁提取物其作用与坎炁激素大体相似。

《中华本草》:坎炁激素对雌性幼小鼠有促进***期的作用,使子宫、卵巢肥大,子宫粘膜肥大增殖;对去势小鼠也有此作用。对幼小、去势或摘除脑下垂体前叶的家兔静脉注射坎炁激素,可使内生殖器组织肥大和增殖,故认为有性激素样作用。本品对蛙、小鼠及家兔有麻痹作用,特别对兔,用大剂量时能迅速降低血压,产生痉挛,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对蛀后肢、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蛙心及蛙骨胳肌有麻痹作用,对兔肠管及子宫则为兴奋作用。坎炁提取物其作用与坎炁激素大体相似。

4.13坎炁的用法用量

《中药大辞典》:内服:研末,2~6分;入丸剂或煎汤。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2条;入丸、散,1~3g。

《中医大辞典》:内服:煎汤,1~2条;焙干研末服0.6~1.8g[2]。

《全国中草药汇编》:2~6分(1~3具);外用酌量。

4.14坎炁使用禁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凡风寒痰喘或胃弱者忌服。

4.15坎炁组方精选4.15.1治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候

坎气(炙末)一两,人参一两,熟地二两,枸杞二两,人乳粉二两。上为末,酒酿白窨。炼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饮下。(《医级》坎气丹)

4.15.2治三阴久疟

坎炁九枚(烧存性),于白术二两,人参五钱。焙干俱为末,入童便煮附子一两,捣膏和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本草汇言》)

4.16古人论述

《本草经疏》:"坎炁,《神农本草经》以之治疟者,应是久疟虚寒之甚,借其气以补不足也。"

《医林纂要》"坎炁补益血气,得人气之余故也。小儿羸弱及痘疮不起,用此煎汤服之,亦颇见效。"

《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本草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